12/17/2006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知艺谋是愤青!

《黄金甲》公映之后观众的反应似乎是“外冷内热”——国内影评人感觉进步了,至少以《雷雨》改写的剧本没那么单薄,而且也少了笑场的台词;而国外影评人则感觉远没有上档次,除了服装道具的奢华有点让人乍舌之外,无甚艺术创新和追求,所剩的仍然不过是幼稚园级别的情节和表演。

国内肯定的评价,似乎还是鉴于对中国商业片的要求不能那么苛刻。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不好,若是纯文艺片大伙都街边五块钱买碟回家看了,做院线当然只能是视听享受型的。也就无怪乎大腕们仅仅热衷大场面、全明星、大制作了。至于剧情,也就最好是通俗易懂,能轻松娱乐就够;真要上了层次,加了深度,有了张力,多了闷搔,甚至时不时搞个含蓄的象征和莫名其妙的超现实,那这普适性就大打折扣了,票房上如此的冒险又怎么能对得起那么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呢?

绝然不能被忽视的,还有另外一种评价视角,那就是电影审查当局对电影的意义和社会效应的定性。这个可要命,如果定成了反动的东西,不仅电影要封杀,甚至连全体人马都永世不得翻身;但如果定成了主旋律那就是一路绿灯啊,党政机关干部的集体订票这市场份额不说;更有一堆国内官方的荣誉奖状可以拿来当墙纸;要是做到了极致,说到了首长心里去了的话,指不定还能弄个“文艺战线先进集体”或“先进工作者”,到人民大会堂作个先进事迹报告什么的呢,那可就功成名就了。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黄金甲》显然体现出了张艺谋系列一贯的“概念包装”能力。首先是“大国盛世”,能壮我国威、弘扬爱国主义,即使是唐朝末年,依然兵强马壮、满眼黄金,何其富饶;其次是“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如“中医药”、“刺绣”、“书法”、“民族节日重阳”、“儒家思想”等,更能向世界广为传播我中华文化;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影片结尾高唱“天地人和”并给出一个“方圆规矩”的特写,高度符合了当下中央提倡的“和谐社会”与“维护稳定团结”的政治大局。这样一部难得的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传达中央精神的电影,怎么能不获得通过、支持和奖励呢?

唯一有些疑惑的地方是,看完了电影忽然不禁反问自己一句——那方圆中心带血的毒药到底是个啥寓意呢?显然,那周杰伦脖子上喷出来的血不是“行为艺术”的点缀,是要为了什么的。为了啥?他说不是为了政权,而是为了母亲。这个答案恳切,最感人台词奖。接下来的问题是,母亲巩俐她是为了啥?她说因为菊花既然秀好了,就总得开一次吧!这个答案更绝,最有诗意台词奖。接下来继续问,她为什么要一门心思秀菊花?她说不是要杀大王而是要逼他退位。她为什么要逼大王退位?不是因为她要捍卫与太子爱情的自由,“反封建”的“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仅仅只是蹩足的借口或者虚晃的一枪。真正的原因,是她以近乎歇斯底里般的方式揭露出,高高在上的君王其实不过是一个为了政治利益而不惜出卖人格、背信弃义、使用阴险手段还高喊着“规矩”、“和谐”的伪君子;那一瞬间重新铺满菊花的广场,却曾是尸骸遍地战场;那用水冲刷、用地毯掩盖之下的是残酷权力斗争留下的斑斑血迹;那“大国崛起”、“伟大复兴”的盛世梦想,不过是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自欺欺人的意淫——所有这一切雄伟的高台广厦、金砖玉瓦,都建立在一个岌岌可危的道德沦丧的基石之上。方圆之心,实为毒药;和谐之危,来自原罪。

“原罪”……好个敏感的字眼,让人联想到马克思说的“每个毛孔”;让人联想到价格双轨制与官倒、股市黑幕与楼市后台、国企空手盗、垄断行业的高层……让人联想到一系列与血和肮脏有关的东西……

我的个天呀!想到这里,那些审查局的领导同志们是不是脊柱直冒冷汗呢?是不是要赶紧捡起地上的眼镜,整理整理混乱的大脑,赶紧封锁媒体对《黄金甲》如此牵强影评的蔓延呢?

《木兰诗》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看了这么些年张导的片子,有被阉割的,有被剁尾的;后来学乖了,尽是漫无边际的,甚至涉嫌投其所好,搭大台、铺大摊、吹大牛、搞大形式、做大样板、唬大领导的;如今这一部《黄金甲》之后,不禁暗自感叹:“同行十二年,不知艺谋是愤青”!虽然温总理最近教导:“文艺工作者要讲真话,要有社会责任感。”可这话我们不敢随意理解。愤青们听了上面那些个遐想,也就捂嘴偷着乐吧,还是莫伸张,莫伸张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