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06

知性的疑惑,当生命不再年轻(zz)

知性的疑惑,当生命不再年轻
――――从《20 30 40》到《生日快乐》

更多的时候,女性并不愿记住自己的生日,同样,在别人的婚礼上生命会清醒认识到孤单,没有人可以逃过岁月的侵蚀,生命的成熟总是伴随着沧桑,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隐匿自己的心境,当2006年台岛金马奖张艾嘉和爱徒刘若英挽着手结伴而行的一刻,我仿佛看到知性女子内心的忐忑和迷茫,岁月让人看透往事所有的细节却唯独把未来隐匿。

在张艾嘉和刘若英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早年张艾嘉在《爱的代价》里唱道: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而近20年后,刘若英在她的歌声里表达了相同的没落和心伤。而在刘若英的歌曲《后来》里有着两句谶语式的道白: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我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影响到了她的文字《Happy Birthday》,至少这份淡淡的惆怅始终萦绕在她的世界。

在这相似在两个人的电影里逐渐汇合,这些相似的心结让她们惺惺相惜。

在华语电影里,因为制作成本的限制我们无法和好莱坞争雄,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以情动人,从金马今次最佳影片《父亲》和911之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走向看,动荡的世界局势让人选择了家庭和人情之间的相互慰藉,视觉让人记住的只能是MV式的夸张,而在中国内陆城市的主流电影消费人群是白领女性和他们的男友以及以文青自居的大学生。所以,编剧能否打动这个人群就成为赢得观众的主因。电影作为视像载体需要的是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而人性、人心是111年电影永远的票房法宝。

几年前的《20 30 40》张艾嘉已经以她的年龄洞穿女性心灵的泪泉,那始终的落寞感和对于未来的不可测性始终伴随在她的文字和影像里。在她编剧的《生日快乐》里我们同样看见她对于知性女性在当代的尴尬处境,某些情节的设计有着张艾嘉模式的影子,相聚其实是简单的事情,可是,相守和步入婚姻状态却是大多数女人犹豫再三的,当代有着太多潜在的诱惑和被诱惑,知性女性的内省和敏感其实正是阻碍她们选择的原因。我曾经说过:爱情的意义就像义无反顾的赴死,你是否愿意被完全覆盖或者 “任人宰割”。没有奉献的爱情永远只是一时快乐的激情。

等待通向的往往是无疾而终的情感陌路,等待是让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可是,对于刘若英和张艾嘉来说,已经过了这样选择的年龄。作为男性的我始终认为守望不如行动,答案的意义在于为自己寻得新的黎明,模棱两可的等待只能换得岁月心伤。

中国人有句老话: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2004我评价《20 30 40》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张艾嘉自己讲过:我拍电影,就是从女人的观点去做,从女人的观点去看。确实,这种隐匿在女性深处的期盼和向往港湾的迫切是男性无法完全理解的。再强的女人需要心灵的慰籍,那镜中的张艾嘉只是对生命突发事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

对于女性而言,她们始终认为向往比沾染尘埃的对视之镜更安全,虚幻的温暖真的可以伴你一生吗?我表示怀疑?!

人是以对方的体温感受自己的温寒的,人是在对方的肩膀上感觉同类力量的,没有一个人足够坚强,在许多人的肢体语言里我读到的讯息是无助和迷茫。

在男性依旧主宰的世界,女性无论外在如何坚强,她的内心总是需要一个肩膀的。具有才子才女式情怀的张艾嘉的电影总是看得到她落寞的影子,这我们甚至可以在《阿郎的故事》里看到,对于女性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她会愈来愈不确定自己的位置,伤感和年龄帮着叹息在文字里流淌,而属于大学时代的清纯便成为一波三折的咏叹。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需要记住,表白和争取永远胜于悠长的等待。

知性的疑惑在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感性的世界,就情感而言,她只有发生,爱情不是规则,不是可以被设计的先验,过多的思索只能适得其反。

《生日快乐》主题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66307914】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生日快乐》
出品:银都机构、美亚电影、黑白映画联合出品
内地发行:上海华宇电影有限公司
监制:张艾嘉、胡恩威
导演:马楚成
主演:古天乐 刘若英 曾宝仪 周俊伟
类型:温婉爱情剧


华宇电影公司:卡夫卡•陆(KavkaLu)

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下午13时12分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没有评论: